自古以来,生肖婚配都被大家所重视,那么属兔的和什么属相最配?今天就为大家提供的是属兔的属相婚配表最全面分析,让您知道男女属兔与哪些属相结婚最般配。属兔的年份:1915年、1927年、1939年、1951年、1963年、1975年、1987年、1999年、2011年属兔的属相婚配表属兔宜配的属相:羊、狗、猪,功业成就,安居乐业,专利兴家。属兔忌配的属相:龙、鼠、鸡,家庭难有幸福,逆境之象,事业不成,灾祸之致,历尽痛苦。属兔的属相婚配表解释:卯兔与戌狗,因此最宜找个属狗的对象,此乃上上等婚配。其次是与亥猪未羊三合,故也宜找个属猪或属羊的,此乃上等婚配。卯兔与酉鸡相冲,因此最忌找属鸡的,此乃下下等婚配。卯兔与子鼠又有相刑的成分,故也不宜找属鼠的,此乃中下等婚配。卯兔还与辰龙相害,故也不宜找属龙的,此乃中下等婚配。男属兔的属相婚配表男属兔婚配女属鼠:生活并非一帆风顺,男方有大男人的性格,所以会忽略家庭和妻子的存在。男属兔婚配女属牛:是桩美满的姻缘。因为丈夫乐于听从妻子的安排,家庭生活较欢乐和默契。男属兔婚配女属虎:婚姻不太和谐,因为女方的心态十分复杂,而男方则较脆弱,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烦恼。男属兔婚配女属兔:婚姻尚算理想,但双方必须抛弃幼稚的想法,逐步使自己的思想成熟起来,才会有完美的结局。男属兔婚配女属龙:很难结成连理,如果女方愿意作出一些牺牲,勤俭持家,不产生厌烦情绪,婚姻可维持。男属兔婚配女属蛇:可以生活在一起,但双方的思想或许会产生不快,需多注意。男属兔婚配女属马:爱情存在与否主要有女方操控,她如果不感厌倦,婚姻是能够幸福的。男属兔婚配女属羊:良缘佳偶,女方的魅力吸引住男方,加深了双方的感情。男属兔婚配女属猴:生活不乏味,双方乐观的心理使他们时常一起合作去捉弄别人。男属兔婚配女属鸡:婚姻不和谐,男方会感到压抑,最后可能会找个借口离开。男属兔婚配女属狗:天生的一对,女方的坦诚使双方和睦相处,而男方的优秀又能弥补女方的不足。男属兔婚配女属猪:十分美妙的一对,当然女方要满足于平淡安逸的生活。
兔子
能的。又不是鸡和狗。
爱情是两个人的事,而不是三个人或者更多人的事。
询问别人是否般配,
他人回答不般配怕得罪你,回答般配怕最后你们没在一起。
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实践,自己去与另一半生活,接触,沟通。
觉得合适,那就在一起,
觉得不合适,那就放手。
爱对了,就是爱情。
爱错了,就是青春。
我认为只要他们两个人性格合得来,有共同的语言,只要他们两个人是真心相爱的话,他们在一起就一定会适合,相信他们在一起一定会幸福的,不管任何时候,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爱情才行。
文学和神话作品里,有关兔子故事很多。
神话世界和《山海经》里,有“金乌玉兔”、“白兔赤乌”之说。
古书中记载,“金乌”又有三足金乌的说法,指的是太阳。而“玉兔”,又被称为月中玉兔,常会比作月亮,月亮称为玉兔。
四大名著《西游记》里,广寒宫中捣仙药的玉兔,私自下界到天竺国,阻拦唐僧西天取经。
传统文化《易经》中,将一天之中的清晨5至7点,称为“卯”时。
阳气初露,天气渐明,古人在这个时辰段,就会签到,点名办公人员到岗情况,故称“点卯”。
12地支属相中,卯时搭配的属相是兔子。代表的方位是正东方,五行八卦为“震”卦。
四大名著《西游记》里,有两头牛就很有名。
一头是曾是齐天大圣拜把子的兄弟牛魔王。一开始,他被称为大力王。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下界造反后,水涨船高,牛魔王也自称作“平天大圣”。
另一头牛就是太上老君所乘的高级座骑,板角大青牛。
传统文化12生肖地支文化中,”丑牛“是一个口碑较佳的属相。动物的世界里,”牛“是个踏踏实实,勤勤恳恳,任劳任怨,善于负重的动物。
乾为天,坤为地。传统文化《易经》八卦里,乾坤二卦代表了天地。
”地势坤,君子当以厚德载物。“坤卦“,代表着大地或母亲。天在上,阳性刚健而有动力,充满着旺盛的激情和活力;地在下,广大无边,柔顺而包容,土德诚信,彰明而昭著。
《说文解字》说:五色黄者,大地之色也。 《史记-五帝本纪》中记载:黄帝有土德之瑞,土色为黄,故称为”黄帝“。
从传统文化《易经》五行生克关系来分析,属相兔,在12地支生肖中,称为“卯兔”,位于12属相第4位,代表的方位是正东,五行属性为“木”,地支独藏干“乙木”!
属相牛,在12生肖中,称为“丑牛”,位于12属相中的第2位,代表的方位是东北方,五行属性为“土”,地支分别藏有干支:“己土”、“癸水”和“辛金”;
在12生肖的生克关系中,与兔的属相较合的是:猪、羊、狗;与牛属相相合的是:蛇、鸡与鼠;
因此,综上,单从属相上来看,属兔与属牛的属相组合,属于中平一般;
最后,需要提醒的是,以上观点内容,仅是单论属相,会有一定片面性,仅供大家参考;
开卷有益,原创不易。
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,感谢大家订阅专栏,阅读完整内容。如果喜欢,欢迎转发和评论,留言或私信互动。
参考资料:《易经》、《四库全书》、《中国传统文化》等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