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大星座网

周公不是孔子的师是什么意思,为什么没有周公就没有孔子

Q1:写出周公不师孔子,孔子亦不师周公的意思。

周公不学习孔子那一套,孔子也不认可周公那一套。

Q2:周公不师孔子 孔子亦不师周公的意思

陈元方年十一时,候袁公。袁公问曰:“贤家君在太丘,远近称之,何所履行?”元方曰:“老父在太丘,强者绥(suí)之以德,弱者抚之以仁,恣(zì)其所安,久而益敬。”袁公曰:“孤往者尝为邺(yè)令,正行此事。不知卿家君法孤,孤法卿父?”元方曰:“周公、孔子异世而出,周旋动静,万里如一。周公不师孔子,孔子亦不师周公。”
———选自《世说新语》
陈元方十一岁时,去拜会袁绍。袁公问:“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,远近的人都称赞他,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?”元方说:“我父亲在太丘,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;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,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,久而久之,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。”袁公说:“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,正是做这样的事情。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,还是我学你的父亲?”元方说:“周公、孔子生在不同时代,虽然时间相隔遥远,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。周公没有学孔子,孔子也没有学周公。”

Q3:周公不师孔子,孔子亦不师周公的意思

意思是周公不效法孔子,孔子也不效法周公。
这个话是有言外之意的,一定要结合前一句话来看,其实这只是一个类似玩笑的问答而已,并非历史上的实际情况,按照《世说新语》的记载,陈元方这个回答是很巧妙的,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,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,不卑不亢、落落大方。
其实谁都知道,孔子一生最推崇的人就是周公,虽然孔子晚于周公几百年,但孔子一生的目标就是推行周公的主张和礼治,所以说孔子不效法周公那怎么可能?当然周公不效法孔子倒是真的。
【原文】陈元方年十一时,候袁公。袁公问曰:“贤家君在太丘,远近称之,何所履行?”元方曰:“老父在太丘,强者绥之以德,弱者抚之以仁,恣其所安,久而益敬。”袁公曰:“孤往者尝为邺令,正行此事。不知卿家君法孤,孤法卿父?”元方曰:“周公、孔子,异世而了,周旋动静,万里如一。周公不师孔子,孔子亦不师周公。”(政事第三)
【译文】陈元方(纪)十一岁时,去拜会袁公(绍)。袁公问:“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,远近的人都称赞他,他到底做了些什么?”元方说:“家父在太丘,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;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,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,久而久之,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。”袁公说:“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,正是这样做的。不知是令尊学我,还是我学令尊?”元方说:“周公、孔子生在不同时代,虽然相隔遥远,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。周公不效法孔子,孔子也不效法周公。”
其实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袁公是故意为难、傲慢无理,而元方则聪明机智、沉着大方,其实是答非所问!

Q4: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意思

孔子对周公一生的许多事迹极为推崇,认为可以作为后人效法的榜样。所以孔子把周公的事迹及人格作为儒家的典范,也把他的仁政作为最高理想,而且孔子一生倡导的也是周公的礼乐制度,故有人认为儒家的学说实际上是“周公作、孔子述”。
至于元方“周公不师孔子 孔子亦不师周公”其实是他的一个很聪明的随机应变而已,是在照顾双方的面子。
别忘了,袁绍他老爸问(袁公)说:“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,正是这样做的。不知是令尊学我,还是我学令尊?”
所以,元方就说了这句话“周公、孔子生在不同时代,虽然相隔遥远,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。周公不效法孔子,孔子也不效法周公。”
意思是说:你和我老爸就像孔子周公一样,都很厉害,但是谁也不是谁的老师。
言下之意: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,又保存了自己的尊严,不卑不亢。

Q5:《陈元方侯袁公》 元方说“ 周公不师孔子,孔子亦不师周公”的言外之意

荼蘼,一种蔷薇科的草本植物,春天之后,往往直到盛夏才会开花。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。苏轼诗:“荼蘼不争春,寂寞开最晚。”任拙斋诗:“一年春事到荼蘼。”王琪诗:一从梅粉褪残妆,涂抹新红上海棠。开到荼蘼花事了,丝丝天棘出莓墙。”这每一字句,都是这夏天最后一抹花语的诠释。
“开到荼靡”,是一种拼尽全力的坚持,是生命最美丽最绚烂最热烈的绽放,也是韶华胜极的凋零。
王菲冷冷的声线,和处理的犹如旧时留声机般的效果,表达着对最美丽的向往、对最美丽之后即将衰败的遗憾,也表达着义无反顾的去追寻的信念和坚持。

Q6:元方说的“周公不师孔子,孔子亦不师周公”的言外之意是?

是修道 练内丹的术语

展开全文
上一篇:上一篇:卜卦的卜啥意思